人力银行

羊皮纸人力银行

  • 求职
  • 求才
  • 接案
  • 发案
  • 履历
  • 找工作
支援服务 / 讨论 / 感情心灵 / 心灵励志 / 人生观 /

见山是山,见山不是山,见山又是山

发表新主题
随机主题
上个主题
下个主题
|
见山是山,见山不是山,见山又是山

大家都听过「见山是山,见山不是山,见山又是山」这句话吧!基本上,这不仅代表著修学佛道,内观自省的三个阶段,更代表了对人生通透、悟彻豁达的三种程度。

「见山是山」者,见到一件事物,并不会用心的去理解他,大都人云亦云,而山也不会使他产生烦恼,此种人,对於所谓的「山」,仅止於远观的程度,还未入山真正探究山的一草一木;犹如我们对於某些知识,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一般;对修行之程度而言,此种人便是还在门外,机缘未到。

「见山不是山」者,这个程度的人,对於所知所学、所见所闻,均抱持著怀疑的态度,往往於同中求异,这并非不好,这样的人犹如刘姥姥进大观园一般,深入其境,眼花了乱,深入修学,疑问虽然多,但得到的也很多。

惟这个时候正是「误与悟」的分水岭,「误」者,往往於同中求异,愈深入则疑问愈多,是非不断,眼中只见他人之是非,而未见观照自心,去明了自身真正之目标,而老是在周遭外境之是非上打转,一旦钻进了牛角尖,终将由疑生执,陷入了执著、是非的泥淖中。

「悟」者,异中求同、反观自照,而能由疑生智,由智生慧,超越外境而观自在、由自性生出般若之智,终能达到见山「又」是山的境界。

疑,并非不好,问题是在於必须认清自性之目标,而去疑,方能得到真正的般若智,山,是一个境,远观似静而其中则蕴含了无数的变化,所有的因缘聚合方才成就了山的世界。我们观山,千丌不要去执著那些因缘,而要了解其聚合,才能了悟其成就。

世上有许多修行者,便是这这一点上勘不透,进了「山」就不知道要出来,一直在境中打转,听了鸟语心念动,闻了花香心念移,心随境转,终而茫茫;一个修行人,若是在修行的过程中,老是觉得命运乖张、不遇明师、才能未能伸展,老是发现世道之不平、他人之过错,这便是还在山中啊!执著於外境的一切,而不知心中之真我。

还有一种修行者,入了是非圈,执著己身之是,欲平他人之非;自身是修行之身,却行俗世者之心,这种自以为正义的俗世心态,不但污染了自身之修行,更将是非带进了修行者的世界。在此後学谨举一例,以为大众参考。

当年佛陀降世之初,身俱三十二相、八十种好,净饭王邀集了印度包括阿私陀仙等众多知名之学者、修行人,众人一致评定,佛陀若是在家,将会成为转轮 王;若是出家,必成证悟成佛。

当时在印度,并没有所谓的在家修行众,是以在家的意思就是没有修行,而佛陀若是不出家的话,将会成为转轮 王;什麽是「转轮 王」呢?在佛家当中,转轮 王就是能以其武力、慈悲和道理推行政治,而统合世界的理想帝王。但是佛陀并没有成为转轮 王,出家成了一个修行者,并以其证悟之教法教化天下,并没有去征服任何一个国土,并没有统治任何国家,但的教法却流传千古,教化了无数的众生。

修行者与未修行者眼光之不同就在这里,以有形之力量讨伐世间之不平只是未修行者的境界,修行者乃是讨伐自我心性中之不平,而能证悟自身,以身说法,教化天下,教法的影响不在一时,而在永远,这就是修行与未修行境界之差别啊!

现时之修行者则往往将俗世之陋习带入修行;不省己非、专寻人非,而美其名为伸张正义,出言不逊、批评师长,而美其名为仗义执言,争名夺利、争掌名位,而美其名为择善固执。执著如此之深,危害如此之大,以俗世之心,言修行之皮毛,误导世人,实令人感叹也。

身在「山」中却自以为已经了解山,执著於「法」却自认已经证悟何者为「道」,这样的话,只有越陷越深,惟有深刻、真诚的反省自身,是否只看见了别人的不对,而障碍了自我之智慧、自我之修行,甚至误了他人,这样,才能有超越外境的牵缠,而达到「见山又是山」境界的一天。

  • 本文为转载文章 作者及出处为 重修杂志创刊号 (作者∶苏宏圣)
  • 关键字 : 见山, 修行, 这样, 并没, 境界, 自身, 目标, 无数, 教化, 才能, 世界, 不平, 鸟语心念动, 非带进, 非圈, 非不断, 非上打转, 陷入, 问题, 门外
0 0
2013-09-06T17:21:00+0000


  • 当您未登入羊皮纸时,可以利用脸书 Facebook 登入来发表回响。若使用羊皮纸会员身份发表回响则可获得经验值及虚拟金币,用来参加羊皮纸推出的活动。
发表回响
 
验证字串

Facebook 粉丝专页

QRCode 条码 & APP 连结

说明
本页网址

在相关服务标签中,『扫描条码,在行动装置』或是『点击连结按钮,在本装置』中开启网页或是 APP 相关操作。
QRCode